從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到17歲成為家鄉宜興的知名畫家,23歲的徐悲鴻便成為了“北京大學畫法研究社”的導師,24歲時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觀摩研究西方美術,並舉辦了個人作品展,廣泛傳播中國藝術,打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藝術視窗。在國家危難之時,徐悲鴻以畫筆為武器,抒發他在烽火歲月中奮起抗爭的精神和愛國憂時的情懷。
後來他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化身伯樂,聘請齊白石擔任教授,激勵了吳作人、傅抱石、劉勃舒等一批畫家。1953年,徐悲鴻逝世,按照他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將他的1200餘件作品,及其收藏的1200餘件作品,1萬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全部捐獻給國家。
展館不僅講述了徐悲鴻的傳奇人生故事還陳列著徐悲鴻先生多幅重要畫作及他收藏的作品
包含中國畫、油畫、水彩、素描、書法等各類創作風格
其中有《奔馬》《群奔》《田橫五百士》等經典作品
徐悲鴻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物件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穀三人並稱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群奔》堪稱徐悲鴻一生中,畫馬的集大成之作,觀賞其畫馬圖,總覺得馬躍然紙上,隨時有奔騰而出之感。此畫創作於1942年,此時徐悲鴻進入個人藝術生涯最為成熟和穩定的階段。該畫一反傳統,以大塊灰黑擺出馬的體態,剛柔並濟的幾筆寫出四肢,濃墨點五官,最後以焦墨掃出馬尾及鬃毛,筆墨酣暢,形象鮮明。
《田橫五百士》取材於《史記》,從1928年至1930年,徐悲鴻花費3年時間,完成這幅宏偉雄壯之作,作品表現的是田橫與五百壯士離別時的場景,畫中的男女老幼構成了悲憤難當的畫面節奏,寓動於靜,匯成一種英雄主義氣概。
展廳內部採用現代簡約風格設計展示區域豐富多元建設有青創智園集團時光隧道、孵化器運營特色、企業科創成果、黨群服務中心、青創商學等區域
為來訪者提供一個既具文化底蘊又富有現代氣色的藝術科技體驗區在瞭解青創文化的同時能夠為大家帶來一次難忘的藝術體驗打造一個集多功能於一體的美育社交新空間
店內採用中式裝修,雅致清幽書架上擺放著各種經典文學著作讓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雅集之中感受書香與自然的融合
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科技鑄魂此次跨界合作是文化與科技兩大領域相結合的完美詮釋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園區建設中讓數字產業在藝術領域迸發出新的火花實現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共生讓藝術之美觸手可及同時也是徐悲鴻美育走進生活、走進大眾視野的真實體現